《大學》 (The Great Learning) 是由美國作曲家兼實驗音樂先驅約翰·凱奇 (John Cage) 於1951年創作的一首獨特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作品。這首作品以其對靜默、偶然性和環境聲音的探索而聞名,為 20 世紀後半葉的音樂發展開創了新的可能性。
約翰·凱奇 (John Cage) 生於 1912 年,是美國現代音樂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。他對音樂理論和創作方式持批判性態度,不斷探索音樂的本質和界限。凱奇深受禅宗思想影響,認為音樂應該超越傳統的調性和和聲結構,而是與自然環境、偶然事件和聽眾的感知體驗相結合。
《大學》正是這種理念的體現。這首作品並非傳統意義上的「音樂」,它沒有旋律、節奏或和聲。相反,它由一系列指示組成,要求演奏者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保持靜默、演奏各種環境聲音或使用偶然性來決定音調和音量。
例如,其中一個指示要求演奏者「聆聽房間裡的所有聲音」。另一個指示則要求演奏者「用硬幣擲出以決定音高」。這些指示打破了傳統音樂創作的規範,將音樂的創造權力交給了演奏者和環境。
《大學》的結構和演出方式
《大學》的演出時間約為 4 分鐘半。作品分為四個部分,每個部分都包含一系列指示。
-
第一部分要求演奏者在 4 分鐘內保持完全靜默。這段靜默不僅僅是音樂的空白,它也是一種冥想和反思的空間,讓聽眾可以專注於自身的呼吸和周圍環境的聲音。
-
第二部分要求演奏者用硬幣擲出以決定音高,然後彈奏該音高長達 30 秒。這個指示強調了偶然性和隨機性在音樂創作中的重要性,也打破了傳統音樂中調性的固定模式。
-
第三部分要求演奏者聆聽房間裡的所有聲音並嘗試模仿它們。這段指示鼓勵演奏者與環境互動,將音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。
-
第四部分要求演奏者用任何方式演奏出他們認為合適的聲音,例如敲擊樂器、拍手或發出其他聲音。
《大學》的影響和評價
《大學》在 20 世紀後半葉的音樂發展中具有深遠的影響。它挑戰了傳統音樂的定義和界限,為實驗音樂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。這首作品也激發了許多作曲家對靜默、偶然性和環境聲音的探索,例如布賴恩·艾諾 (Brian Eno) 和麥斯·施奈德 (Max Schneiders)。
《大學》的評價也因其獨特性而有所不同。有些人認為它是一部傑作,展現了音樂的無限可能性。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缺乏音樂性,只是一些奇怪的指示而已。無論如何,《大學》都不可否認地是 20 世紀音樂史上的一項重要里程碑,它將繼續激勵音樂家和聽眾探索音樂的新境界。
《大學》與其他實驗音樂作品的比較
作品名稱 | 作曲家 | 年代 | 特點 |
---|---|---|---|
《大學》 | 約翰·凱奇 | 1951 年 | 靜默、偶然性、環境聲音 |
《4'33"》 | 約翰·凱奇 | 1952 年 | 4 分鐘 33 秒的完全靜默 |
《電子音樂作品》(Elektronische Musik) | 卡爾海因茨·施托克豪森 (Karlheinz Stockhausen) | 1950 年代 | 電子的聲音和空間處理 |
《無限之音》(Musique Infinie) | Terry Riley | 1964 年 | 重複的音樂主題和漸變的音色 |
如上表所示,《大學》和其他實驗音樂作品一樣,都挑戰了傳統音樂的界限。然而,《大學》的獨特性在於它將靜默、偶然性和環境聲音融入到音樂創作中,為聽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音樂體驗。
結論
《大學》是約翰·凱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,也是實驗音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這首作品以其對靜默、偶然性和環境聲音的探索而聞名,為 20 世紀後半葉的音樂發展開創了新的可能性。雖然它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「音樂」,但它卻展現了音樂的無限可能性,激勵著音樂家和聽眾不斷探索音樂的新境界。